黑龙江省讷河市检察院检察官探讨黑土地涉税涉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方法。 高佩琳摄
当前,数字检察已成为检察工作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与引擎。近年来,黑龙江省讷河市检察院从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实战成效三个维度,推动基层院数字检察工作从“蓝图”向“实景”转化。
一、搭建“三级联动”,筑牢数字检察建设根基。推进数字检察,关键在于打破“单兵作战”壁垒,通过科学的组织设计激活系统效能。为此,我院构建一体化数字检察领导体系,以层级联动凝聚数字合力,形成高效协作格局。一是成立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强化对数字检察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检察长牵头抓总,统筹解决跨部门数据壁垒、模型研发协同等基础性难题,确保数字检察工作与检察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从顶层强化一体推进做实政治引领和方向把控。二是发挥数字检察办公室的中枢纽带作用,抽调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工作组,协同实现数字检察工作全周期管理。数字检察办公室下设数据资源归集组、模型研发应用组、线索分析研判组、成效评估归纳组,通过分工协作提升工作质效。三是各检察业务条线检察人员立足职能,承接数字检察办公室推送的相关案件线索,完成核查并反馈,协助数字检察办公室完成数据动态优化和调度,形成“顶层统筹—中枢协同—末端落实”的闭环链条。我院通过搭建三级联动,实现数据、模型、线索的高效流转与工作协同配合,截至目前,已应用模型57个,发现线索200余条,成案69件。
二、实施“三育工程”,打造数字检察人才梯队。数字检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我院打通技术与办案的条线分割,通过“三项培育工程”,构建“懂法律、通数据、善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数字检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实施“全员普育”工程,将数字素养培训纳入检察官素能提升规划,通过“数据思维训练班”“数字检察微课堂”“数据比武大赛”等活动,让全员掌握数据查询、模型应用等基础技能,营造“人人都是建模者、全员都是数字员”的良好氛围。二是实施“骨干精育”工程,以“解决当前办案急需、突破实践瓶颈”为核心,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实战能力。我院选拔12名业务骨干组建数字检察攻坚队,深度参与建模与应用全流程,其中参与研发的黑土地涉税涉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获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三等奖,今年该模型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汇编》。三是实施“尖兵优育”工程,以“培养引领未来的骨干力量”为方向,我院精准选拔并重点培养具备数字思维、业务能力、攻坚能力的青年干警。通过“导师带教+专项攻坚”个性化培养模式,定期跟踪培育,推动尖兵深度参与数字模型的规则优化和迭代应用,确保其具备独立开展数字检察专项建设能力。
三、深化“三融实践”,提升数字检察实战成效。数字检察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我院实施“三融实践”,让数据“说话”,让模型“发力”,实现监督效能的提升。一是数据与业务融合,破解监督“盲区”。我院在打破数据壁垒后,将业务需求与数据资源精准对接,依托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聚焦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合法权益,应用有关场所未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监督、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配备不规范监督等模型筛查线索、办理案件、堵塞监督漏洞,让数据成为拓宽监督视野的“千里眼”。二是模型与应用融合,提升办案精度。我院聚焦本地实际和多发类案,不断推动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迭代优化。例如,我院参与研发的黑土地涉税涉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起初该模型仅限于筛查骗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线索,后在工作实践中日趋完善,逐步增加了筛查骗取生产者补贴、骗取休耕轮作补贴、欠缴耕地占用税线索等功能,扩充了监督触角。该模型上架应用以来,在齐齐哈尔市辖区内筛查线索百余条,监督立案38件。三是成果与治理融合,规范监督路径。我院通过数字赋能检察监督,对发现的食品药品安全、危害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完善源头风险预警、跨部门协同监管等制度机制,实现从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转变,让类案监督转化为系统治理的举措。
(作者系黑龙江省讷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付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