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近年来,江西省分宜县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个别机动车维修企业存在未依法向主管部门备案、未配备相关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以及废机油等危险废物贮存、处置不规范等问题。
2023年3月,分宜县检察院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上述线索,随即开展立案调查。检察官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勘查、调取资料等方式查明,辖区机动车维修企业有102家,随机抽查的25家企业中,有的企业未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未按规定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未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废机油露天堆放、倾倒或去向不明等问题普遍存在。
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023年3月23日,分宜县检察院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全面履行职责,督促辖区机动车维修企业依照规定备案经营,并协同其他单位督促机动车维修企业依法处置机动车维修产生的废机油等废弃物。
2023年5月22日,相关单位回复称已制定机动车维修市场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发整治通告,并与相关部门就环境保护、登记备案、作业工序管理以及废机油贮存处置情况建立联动机制,联合开展现场执法督促整改。
2024年5月,分宜县检察院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发现仍有个别机动车维修企业未依法备案、未按规定设置专门的废机油贮存场所,安全隐患仍未消除。同年7月10日,该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法院判令相关单位继续履行法定职责,督促辖区内机动车维修企业依法进行备案,依法贮存、处置废机油。
2024年12月13日,法院判决支持了检察机关的诉讼请求。判决生效后,相关单位积极整改,督促机动车维修企业依法备案,设置专门的废机油收集、贮存场所及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并建立了废机油处置台账,对个别企业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
2025年6月,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起诉典型案例。
(整理:本报通讯员张之睿 刘宇)
【评析】 机动车维修企业产生的废机油等危险废物未按规范收集处置,存在风险隐患。相关单位未依法履行职责,经检察建议督促仍未全面履职的,检察机关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助推汽修行业规范经营,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此案办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以“诉”的确认,确保公益诉讼检察的监督刚性。检察建议是柔性监督的起点,旨在督促相关单位自我纠错,但相关单位整改的实际效果未达预期,此时,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必要升级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刚性效力。法院的生效判决不仅是对相关单位未完全履职行为的司法确认,更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为相关单位设定了明确、具体的继续履职义务。检察机关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推动相关单位整改,这种“以诉促改”的模式,显著提升了监督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使法律监督的效果落到实处。
二是积极开展“回头看”工作,持续跟进监督。“回头看”是对检察建议落实成效、整改是否到位的检验,是公益诉讼办案实现“闭环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案中,检察机关并未满足于相关单位在法定期限内的书面回复,而是在数月后主动出击,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穿透式”核查。这种“眼见为实”的核查方式,有效发现了个别企业仍存在未备案、未设专门贮存场所等隐患。“回头看”不仅是对前期监督效果的检验,更是发现新问题、固定新证据、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诉讼措施的重要依据。它体现了检察机关“钉钉子”的办案精神,确保了监督的韧性和持续性,将监督推向更深层次。
三是善于从数据中寻找突破口,参与社会治理。在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通过比对工商登记数据和机动车维修企业备案数据,发现存在不一致情形。办案检察官意识到,这一数据异常并非偶然,而是精准揭示了行业监管中的漏洞:个别企业可能长期无证经营或证照过期,处于监管盲区。对此,检察机关深度挖掘,发现部分机动车维修企业存在未进行工商登记或工商登记已过期等问题,通过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推动整改,成功地将个案办理的“点”辐射到行业治理的“面”,有效放大了检察公益诉讼的治理效能,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域”的办案效果。
(点评人:江西省分宜县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黄菁)
[版面编辑:陆青]